2010年,作家史铁生患病住院,医生问他的妻子:“要不要救?”陈希米回应:“不救了!让他走,放过他吧!”随后,史铁生全身抽搐,痛苦万分,不久就离世了。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朋友都称赞陈希米:“20年,铁生有她足够了,真是了不起的女人。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 根据《中国作家》2011年第2期刊登的追悼文章记载,他的妻子陈希米遵照其生前意愿,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。这位与疾病抗争近四十年的作家,完成了生命的最后一次给予。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,父母都是知识分子。据其自传体散文集《我与地坛》记载,1969年他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川县插队,1972年因病返京,后被诊断为脊髓病变导致双腿瘫痪。 陈希米比史铁生小10岁,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。据《文艺报》1990年的报道,两人相识于1979年,当时陈希米作为编辑约稿认识了史铁生。1989年12月,他们在北京西城区民政局登记结婚。 史铁生在《病隙碎笔》中记录,1998年他因肾功能衰竭开始接受透析治疗,每周需要进行3次血液透析。陈希米学习了家庭护理技术,协助医护人员完成日常治疗。 据北京友谊医院泌尿科主任医师在2011年接受《健康报》采访时介绍,史铁生曾在该院接受肾移植手术,术后恢复期间需要密切监护。陈希米在此期间承担了大部分陪护工作。 史铁生的创作生涯从未因疾病中断,《我与地坛》、《务虚笔记》、《病隙碎笔》等作品相继问世,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等重要奖项。2005年,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。 陈希米在接受《新京报》采访时回忆,史铁生写作时常常忘记时间,她会在旁边提醒他按时服药和休息。有时史铁生会把刚写好的段落读给她听,征求意见。 2010年12月,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住院。根据北京红十字会的公开资料,他成为北京市第一位作家器官捐献者,其肝脏成功移植给了一位天津患者。 史铁生去世后,陈希米整理出版了《史铁生全集》。她在2012年接受《文学报》采访时表示,整理遗稿的过程让她重新认识了丈夫的精神世界。 2019年,陈希米将史铁生的全部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。文学馆研究员在接收仪式上介绍,这批手稿包括小说、散文、书信等各类文稿共计300余件,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。 地坛公园管理处在2021年设立了史铁生纪念标识。 公园负责人在揭幕仪式上说,史铁生在地坛创作了大量作品,这里见证了一位作家的精神成长。 陈希米现居北京,继续从事史铁生作品的整理和研究工作。她在2023年出版的《史铁生书信集》前言中写道,这些文字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尊严和希望。 史铁生用文字证明了生命的韧性,他的作品将继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。这种评价代表了文学界对史铁生的普遍认识。 《中国作家》杂志2011年第2期《史铁生纪念专辑》 人民文学出版社《史铁生全集》编辑后记